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总站 > 企业管理文章 >
中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蓝皮书(2021)核心内容解读 发布时间: 2021-10-02 12:43 点击:
中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蓝皮书(2021)核心内容解读
《中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蓝皮书》是由中国质量协会编著,针对我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方面唯一正式出版发行的年鉴类研究报告集,自2016年起已连续编印出版发行3版。2021版蓝皮书设“综合篇”“政策篇”和“专题篇”三个篇章。
《中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蓝皮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这为“十四五”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提升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质协于2009年起启动全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十二五”以来,基于我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基础薄弱、缺乏科学管理方法指导实践、品牌建设工作缺少等诸多方面的短板。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政府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面向制造业企业推广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普及先进质量管理工具应用、树立标杆典范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中国质协利用自身平台优势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至“十三五”末期,我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质量管理职能更为健全、质量战略更加清晰、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应用更加广泛、质量标杆示范带动效应凸显、质量基础设施更为完善、数字化技术成为质量提升新引擎,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得到更为扎实的推动。
核心内容之一: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一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工信部出台了《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动员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和素养,全面提升质量管理能力;支持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广泛开展各类全面质量管理推进活动。2016年-2020年,由中国质协组织的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累积参与人数近2000万人;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注册1000余万个,累积创造经济效益近3000亿元;六西格玛、精益管理、可靠性、现场管理、班组管理等先进管理工具和方法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普及应用。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基础能力显著提升。
1. 扎实推进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得到广泛认同。97.2%的被调查企业在企业经营理念中明确提出质量理念,并能以适当的沟通方式让全体员工周知和理解,43.2%的企业还能向顾客、相关业界和邻近地区宣传质量理念和实施相关的质量活动,通过这些手段提升了企业价值和竞争力。
——质量战略牵引企业质量管理提升。超过93.4%的企业已制定明确的质量战略;超过半数的企业发布了质量战略并将战略目标和举措分解到适宜的部门和人员;17.7%的企业会在必要时将质量战略举措及目标分解至供应链合作伙伴,并定期开展质量战略实施情况的评审和改进,适时调整和完善。我国制造业企业对于质量战略及其整体战略规划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已在逐步提升,在指导相关决策方面已陆续开始发挥作用。
——质量方针目标充分发挥作用。99.5%的企业都已设定质量目标,大部分企业都能做到根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制定质量规划。超过半数的企业还能根据目标查找原因进行改进。28.5%的企业还能定期评价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实现持续改进。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设立的重要度已在企业中形成共识,实施效果也被企业所认可。
2. 先进质量方法效果显现
——质量改进方法广泛使用。企业实施质量改进管理方法的程度相对较高,绝大多数企业均采用了质量管理体系、5S/现场管理、合理化建议、QC小组/信得过班组、五小(小建议、小革新、小攻关、小发明、小创造)、全面生产维护(TPM)、精益管理(Lean)、质量功能展开(QFD)和卓越绩效模式等管理方法,目前采用程度较低的是零缺陷管理和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但其采用比例也分别达到了44.80%和37.00%。与2009年相比,主要质量方法应用比例由平均不到30%,提升到平均60%以上。
——质量方法在研发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可靠性试验、实验设计(DOE)、设计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DFMEA)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使用得最频繁的方法,接近70%的企业较好地在研发过程应用了质量管理方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 质量改进能力大幅提高
——满足顾客需求成为创新的主要驱动力。近70%的企业均能做到“通过分析市场信息明确消费者需求,与产品开发部门沟通,最终生产出与竞争对手同等水平产品”,部分企业(5.3%)不仅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考虑了顾客需求的影响,同时“充分考虑环保、社会责任乃至社会相关方的要求,生产出世界领先产品”,说明了顾客需求在企业研发过程中得到了较高的重视。
——全员参与质量改进创新活动效果明显。员工能运用质量工具分析问题,活动覆盖到各个部门,改进成果对企业很有价值的企业占比达60%以上。质量管理小组等改进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具有代表性的全员创新的有效形式。
4. 企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质量提升行动效果明显。开展质量专项提升行动的企业占比达84.1%,有94.4%的企业认为质量专项行动效果明显。制造业企业在工艺优化、降低质量成本、检测设备改造升级等方面开展的专项行动效果显著。
——主导产品合格率提升。企业过程控制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能够统计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的企业占比由“十三五”初期的73%提升到“十三五”末的88%,统计产品直通率的企业占比由“十三五”初期的43%提升到“十三五”末的55%。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由95.4%提升到96.6%,产品直通率由92.6%提升到93.7%。
——质量损失逐步降低。通过精细化的管控措施,企业主导产品的质量损失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能够统计内外部质量损失企业的比例由“十三五”初期的55%提升到“十三五”末期的60%,企业的外部质量损失由1.6%下降到0.85%,内部质量损失由1.2%下降到0.9%。
二提升方向
调查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水呈现逐步提升的良好态势,但是在产品质量标准、质量基础管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先进企业还有较大差距,这些瓶颈问题将直接影响产业链高级化、供应链现代化的水平。
1. 产品质量标准水平亟待提升
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产品抽检合格率呈逐年增加态势,但是优等品率由“十三五”初期的64%下降到末期的不足60%。高端、高档次产品供给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水平需要进一步对标国际一流,如:部分国产机床关键部件可靠性指标不到国际领先水平的1/10。产业基础能力积累不足,是制约我国高端制造发展的瓶颈。
2. 质量基础管理能力差距明显、发展成效
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质量基础管理能力发展及其不均衡,众多企业仍然采用原始的方式进行生产过程管控。如:在人员管理方面,生产管控过度依赖作业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在设备管理方面,采用原始粗放的管理模式,没有充分掌握设备运行状态,缺乏对信息数据的使用;在工艺管理方面,作业现场标准化普及程度不高,工艺文件笼统模糊;在物料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控制手段,导致库存成本居高不下。基础管理能力的缺失成为向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主要制约因素。
3. 自主创新能力尚待加强展成效
深入理解顾客需求是创新的源泉,调查显示,能够系统开展顾客体验调查活动的企业不足50%,仅有7.80%的企业“建立了客户响应中心平台以及完善的顾客体验流程,用于主动获取客户声音”、“使用各种客户互动,用于主动捕捉客户需求,从而推动产品创新”。对需求侧的关注和响应不足,将直接制约供给侧创新能力提升。被调查企业连续三年开发的新产品占比不到25%,有50%的企业新产品销售额不足总销售额的50%。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我国主要制造业企业利润处于持续下滑态势,更加有效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用高质量、富有吸引力的产品拉动需求侧,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 先进技术应用潜力尚待挖掘
“十三五”时期,虽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企业认知度不高、应用场景少、获得感不显著等现象。调查显示,绝大部分质量数据能够自动采集的企业只有7%,相当一部分企业过度地依赖人工采集,还未能完成基本的质量数据采集工作信息化。实现组织内部数据共享的企业占比仅为30%,相当一部分企业只局限于企业内部生产质量信息收集和分析,整合度较差,未能实现数据在各部门间的共享,大数据、数字化技术应用比例较低。
核心内容之二:“十四五”制造业企业质量提升对策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十四五”时期,推动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提升工作,要把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素质的整体提升作为主要目标。加快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根据内需的特点,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一把握发展规律,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继续深化政府在制造业中质量管理的“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制造业企业质量行为的事前行政审批以及各种变相行政审批,将重点转移到事中和事后监管上来,建立健全让制造业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机制。
——大力破除行政壁垒,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平等地进行质量竞争,实现优质优价。加大对制造业产品核心技术、外观设计、品牌商标和广告创意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励市场主体通过创新提高质量。
——建立健全质量信号传递反馈机制,鼓励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开展产品质量比较试验、综合评价、体验式调查,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加强标准化工作,完善各类标准的制定流程,有效组织实施标准,并对标准的制定、实施进行监督。在强制性国家标准之外,积极推进由市场和社会主体制定团体标准,以高水平团体标准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
二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制造业企业中树立质量先行和崇尚劳动、崇尚技能、崇尚创造、崇尚“十年磨一剑”的价值理念,打造质量标杆企业,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大力提升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使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强化,进而转化为提升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动力和保障。
——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将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到日常生产与经营活动中,提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水平。完善顾客参与机制,倾听顾客呼声,让顾客深入参与到企业产品服务创新与质量改进实践当中,充分发挥顾客的创新贡献和价值共创作用,实现顾客需求与先进技术对产品质量提升的双轮驱动。加快健全质量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将质量责任和义务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头上,建立有效的全程追踪与终身追责体系,真正实现激励与约束并重。
三加大质量教育培训投入,提升员工素质
——建立质量教育国家投入机制。社会通用性的员工教育培训需求,纳入财政预算,并且通过法律手段予以明确和制度化。建立国家质量教育培训基金,大力普及全面质量管理知识。
——建设公共质量教育网络平台。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强化质量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向全体社会公民普及质量知识,提高全民质量意识,促进良好质量文化氛围的形成。在平台上实施员工培训建档,实行员工在线培训电子履历管理和学时学分累积管理,为单位对员工的评价和员工职业资质评价提供参考,形成对员工参与培训的正面激励。
四推动质量管理体系升级、提升质量保证能力
——推进制定行业质量体系标准。积极促进不同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或实施指南的制订,鼓励行业组织、行业龙头企业制订团体标准,针对各行业特性和需求,大幅增加适宜的要求,融入科学的质量管理技术和工具,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实践更加务实、细化和深化,提升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分级制度。建议采用比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模式更加严格的方式,利用ISO9000 或卓越绩效模式成熟度原理,对获证企业实施认证分级,让企业在获证的同时也清楚自身管理存在的差距,激励获证企业积极完善体系运行,持续提升有效性。
五系统推广质量工具方法,助力质量持续改进
——常态化推进质量管理工具方法的应用。引导企业建立系统化应用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的机制,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标准,编制各个关键环节应用工具方法的操作规范,嵌入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并建立考核和评价制度,保证科学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在企业应用的长效机制,其中要重点完善采购、研发、制造等环节应用各类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制度,切实提升企业的质量保障和创新能力。
——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先进质量管理工具方法应用。以质量标杆、认证认可和质量评价等为引导,强化质量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的应用,如卓越绩效、精益管理等,推动企业质量管理创新,让企业从质量和效益上增强“获得感”。帮助企业研究和引入符合企业自身质量提升要求的质量管理方法,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质量管理基础的企业,进行量身定制,分级推进。大力开展我国本土化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和推广。
六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市场竞争力提升
——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政策先行。继续完善制造业品牌发展的整体战略框架,对我国制造业品牌的定位、培育、发展路径、传播与保护等加强系统性研究,加快形成系统性的战略思路与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品牌与民族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评价机构,增强我国制造业品牌在国际评价中的话语权。增强我国制造业品牌的国际传播力,讲好“中国制造业品牌故事”,通过融通中外的传播与表述方式,合理、科学、真实地发出我国制造业品牌声音、展示我国制造业品牌形象。
——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品牌生产力基础。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加强产品研发与质量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持续增强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向产业价值链高端攀升,从而打造一批能够在全球市场支撑品牌发展的支柱制造业产业以及能够体现我国国际地位的优质品牌,以质量和创新赢得消费者与公众的认可与信任。
七强化顾客思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向
——引导企业全方位提升挖掘和理解顾客需求的能力。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收集顾客需求信息。通过建立顾客响应中心平台和专业化团队分析改进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对顾客需求的理解和转化能力,充分挖掘和分析顾客需求信息,确保企业能够真正准确了解并理解顾客的需要,并能进行系统的快速响应。
——提升供给需求匹配能力,提高改进创新效率。引导企业在产品改进和创新中,始终将为顾客创造价值和满足顾客需求放在第一位,通过有效机制,保障改进与创新能够准确应对顾客的需求,防止创新与需求的错位,提高创新的成功率。
八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实施质量标准升级
——优化标准制定流程,提高需求侧话语权。针对与产品安全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产品,由全产业链共同参与标准的制定,完善和固化征求公众意见的法规和流程,保证公众知情权、话语权,使终端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得到确实保障。针对与下游加工产业密切相关的生产资料类产品,将目前由生产者主导制定标准的方式转变为由下游产业共同主导制定。针对与制造业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密切相关的产品,由生产者和行业协会组织制定标准的同时,考虑下游企业和消费者需求,对生产单位的准入条件进行必要的限制。鼓励全产业链参与行业总体标准架构的设计与提升。
——与国际先进水平衔接,快速提升企业内控标准水平。加强研究先进产品的实际质量水平和先进企业的内控标准,为我国企业制定内控标准提供信息依据。相关行业部门进一步完善对企业产品标准国际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以公共实验平台和第三方的形式,对企业执行标准实际达到的水平进行评估。企业要对市场发展方向和顾客个性化质量需求进行分析,特别要从为顾客创造价值角度出发,将顾客隐性质量需求显性化,并纳入企业标准中。实施实物质量对标,特别要通过剖析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的技术特性,作为制定企业标准的基准,实现国内外质量标准衔接。通过制定与企业标准相配套的内控工艺标准、全产业链物料标准和检测标准,保证质量标准在制造过程中的真正落实。
九推进制造过程“精益求精”,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提高制造过程精准化、数据化管控水平。深入研究和推进质量管理和过程控制创新模式的构建,支持和引导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并通过组织标杆学习,为企业间管理方法的交流搭建平台。鼓励专业化机构大力推进统计过程控制(SPC)、实验设计(DOE)等科学质量方法和工具在企业的应用,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引导企业从生产工艺技术特性的细化研究和全方位质量特性值检测入手,落实“工匠精神”,保证过程管控的高效、有效,并最终保证出厂产品的可靠性。
——强化质量损失管控,着力降低质量成本。研究借鉴发达国家企业质量管理实践,制定质量损失统计与管理标准,为企业提供指导性规范。建立各级质量损失数据库,通过与企业效益的相关性分析和与国外优秀企业的对标分析,实现产品质量和经济发展质量有机结合,为企业挖掘质量效益提供支持。强化制造环节相关基础资源建设,保证质量损失监管的有效落实。
十营造全民共治的质量提升氛围
——引导全方位参与"品质革命"活动。由国家有关部门倡导、全社会参与开展一场持久的"品质革命"活动,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核心出发,建立完善与质量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管执法,增大违反质量法律成本,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营造公平竞争经营环境,让企业切实承担起质量主体责任;加大产品优质标准制/修订力度,让推进质量升级的获得支持,让优质产品获得优价,消除“劣币驱除良币”的顽疾;健全以消费者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为基础的品牌培育认定制度。
——构建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导企业从企业文化、战略和组织管理机制入手,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企业经营模式,走质量效益型之路。
中鸿认证服务 www.cnqr.org 1998年至今 ISO认证/企业资质服务 直办非中介 全国接单 远程或就近安排审核
系统集成资质CS/ITSS/CCRC/DCMM认证ISO三体系售后服务/诚信认证,软件CMMI评估,互联网ISO27001/ISO27701/ISO20000认证,食品HACCP/ISO22000/BRC/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汽车16949认证,军工三证,实验室CMA/CNAS/10012,社会责任SA8000/ISO26000,医疗器械13485,知产贯标/能源体系/业务连续性等,产品认证(3C/绿色产品/十环)各类AAA信用评级等等,详见QQ空间。
1.诚聘专兼职审核员(全国),专职咨询老师/专职市场专员(成都) 年薪10-35万
2.全国诚招ISO认证代理人(个人级/企业级),转发信息即佣金,免费培训。
3.本年度ISO内审员免费培训开始了,每月免费名额有限,从速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