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总站 > 军工认证 >
军工保密认证 揭秘民企如何参与军工:保密做好了才跟你做生意 发布时间: 2017-06-15 14:59 点击:
军工保密认证 揭秘民企如何参与军工:保密做好了才跟你做生意
 “如果说有竞争,那也大多是军企和军企之间的,特定领域民企基本无法插足。”
  民企涉足军工,军工装备的核心技术如何做到保密?
  军民融合正成为资本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概念之一。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停牌5个月的A股成飞集成近日披露重组预案,公司将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成飞集成26.34+0.020.08%
中国重工6.21+0.000.00%
工商银行5.05-0.10-1.94%
获注歼击机和空面导弹等军工资产,交易估值达158.47亿元。控股股东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防务装备核心业务及资产将就此实现整体上市。
  这也是继中国重工之后,又一家上市公司获得巨额军工资产的注入。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希望把中航工业的每个业务板块都做成上市公司,中航工业母公司作为持股股东。
  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相一致,李克强总理也在他的首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在经济大环境的过渡期,受经济波动影响最小的军工产业被看好。政策瓶颈被打破后,军工市场的壁垒也将向民营资本逐步放开。这也被认为是转型期刺激经济的利好因素。
  然而真正的融合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对进入军工行业实行的许可证制度,事实上就说明了这个行业既有的制度壁垒,除此之外,人才、技术、资金等等门槛,都在考验着民企们的智慧与耐力。
  军企民企,谁融合了谁
  在军民融合中,军队率先迈开了走向民用市场的步子。由于许多军用技术可以移植到民用设备的制造中,传统的军工厂往往拥有着“一专多能”的生产线。
  “军企要提高效益,因为军企光吃军队的单子是吃不饱的。”接近某军工科技集团的人士称。
  陕西某国有航空产品公司专注于军用黑匣子等航空用品生产。与此同时,该公司还涉足列车上的信息记录仪。在高铁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军用生产线得以被双向乃至多向利用。该公司总经理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企业目前还没有进入军工领域的优势,因为生产军工不以利润为唯一追求,且涉及政治责任,民营企业看起来“不令人放心”。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3》称,截至2012年底,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军民结合专项资金或通过其他渠道支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资金总额达16.6亿元,同比增长33.5%。这些资金有的用于军转民专项扶持,有的用于军民技术双向转移。
  大规模的政策利好下,接近某军工科技集团的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现在的军民融合多以军企为主体,为了释放军企多余的生产力,提高效能创造收入,原有的生产线往往按照军用和民用4∶6的比例进行生产,保证为部队服务同时,也为市场服务。
  军企大步向前寻找新市场,民企却面临这样的困境:门槛高,前进难。
  前述报告同时指出,军工行业自成体系,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配套相对封闭。一些军工单位凭借武器系统总体的优势地位,在配套任务分工上不可避免地向内部倾斜,“尽管民企具备承担任务的能力,但实际参与仍然有限”。
  军工集团亦属国企,许多还是大型国企,国家对其经营业绩的考核直接影响未来发展。由于考核的主要依据是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大型军工集团往往在竞争性采购制度并不健全的情况下,将配套任务“内部消化”,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如此还可以争取到国家投资,加大并购民企配套单位的力度,导致军工科研生产任务不断向军工系统集中。军民“融合”便可能以垄断的形式达成。
  原本意在使军队借鉴“购买服务”的模式,以更少投入在更广范围选取优质“服务商”,现实却削弱了竞争和创新。
  以军企为主体的融合现状短期内无法避免。“如果说有竞争,那也大多是军企和军企之间的,特定领域民企基本无法插足。”上述人士称。
  保密做好了,才会跟你做生意
  有足够的市场容量,民营企业才会嗅到商机来申请许可证。
  《舰载武器》杂志执行主编石宏这样描述这个市场的容量,“解放军大规模的换装还没有完全开始呢,市场就已经开始变大了。不管陆海空,装备还很落后,都需要改进,每个军种的装备种类又是成千上万”。
  供不应求是这个市场的写照。“从歼-10就可以看出来——成飞(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简称)那么全力生产,还是不够。”一位熟悉该行业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从2005年6月原国防科工委颁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起,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军工领域的大门一直在为民营资本徐徐打开。市场和政策的利好已经将民营企业推到了路口。
  2012年,国防科工局共向60多家民营单位发放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一份工作简报的数据,彼时获得许可证的单位总数超过1800家,其中非公企业超过500家,超过总数的1/4。
  石宏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目前的民企参与的环节其实不少,但主要是涉及后勤物品、材料供应、轻型车辆、无人机等,“后勤、辅助用品、被服防化和边角的外包工作比较多”。
  “隔行如隔山”,横亘在民企与军企之间的,还不仅仅是技术与资金。
  从市场参与来看,民企与军企的根本区别在于产品定位。民企着眼于利润最大化,需要控制成本;但对于传统军企,有许多特种军品的订货量很少,限于几辆或者几十辆。这对于追求规模化生产、最大化效益的民品制造商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研制很久,风险就很高,建立生产线、制造模具都很昂贵。”一旦成本过高,多数民企就将望而却步。
  这也是军企在民用领域开拓数年,效果一般的原因。“你看传统军工企业虽然进军了民用市场,但是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牌子和产品。”石宏说。
  《中国国防报》曾报道,沈阳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曾参与过军用汽车的研发和制造,并承揽过联合国采购大单,为联合国派往世界各地的维和部队、急救医院和科研机构等提供特种车辆。但企业经理人仍坦言,“由于部队的前期投入几乎为零,大的研发项目我们不敢做。”
  解放军总装备部对许多军选民用装备的采购模式也能印证以上说法。这种订购模式被称为“三自一参与”,即:企业自筹资金、自主研制、自主开发,军方参与,这就意味着军方前期投入和科研费几乎没有。
  不固定的资金支持,在面对强调性能达标的军品订单时,也显得无力。辽宁一家生产压缩机的民营企业在研发科研难度大的军品时,项目得不到资金重点支持,同时部队需要的产品型号长期没有需求或者需求量小,结果生产线利用率低,人才和设备实际上被大量闲置。
  另一个问题则是,民企涉足军工,军工装备的核心技术如何做到保密。在实践中,市场的选择反倒没有让这成为一个太大的问题。类似于代工企业接受委托方的质量监督一样,业内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说,部队和企业之间都会有保密协议,此外还会有专人经常检查保密做得好不好,“查好了,才会跟你做生意”。
  需要改变既有藩篱
  民资在军品生产中应该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这几乎成了一个共识。
  中国海军新一代护卫舰“蚌埠舰”赢得世人瞩目,据报道,新一代护卫舰是统一招标并交付部队使用的,具备承制资格的船厂公开竞标并签订采购合同,大大加速了生产与交付的速度。这样的公开竞标采购模式如何推广到更多领域中,成为民企渴盼看到的答案。
  武器装备最重要的是达到性能要求,价格并不是决定军品采购的唯一标准。但培育适度竞争环境一直以来为军方所乐见,因为价格信号会促使承制厂所不断改进核心战技性能,让用装部队分享竞争采购带来的战斗力“红利”。
  国防白皮书显示,近年国防支出中,人员生活保障费用、演习训练等活动维持和装备研制采购经费投入各占三分之一比例。据此测算,2014年装备订单将近三千亿,这比十年前翻了几番。
  尽管如此,这笔支出估计不会让中国军队感到宽裕。应对国家安全复杂局面,军费缺口和任务需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号称“贵族军种”的海军近年开始密集接收新装备,但仍存在老旧装备比例高、新装备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还需要持续的经费投入。中国军队的航母、舰载机、大型运输机、歼-20、“嫦娥”探月等高新工程在振奋人心的同时,也需要巨额军费保障,配套建设和不可预测的经费超支让解放军捉襟见肘。
  利用有限的军费投入,实现既定建设目标,倒逼着军方必须转型。
  西方国家的民资同样在军品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从一开始就是。从演变过程上看,中国的发展路径和西方恰是相反的过程,西方是以民资私营为起点,而在我国,则是以军企自营为起点。
  在更早一个时期的计划经济时代,从组织形态上看军民融合反而是比较融洽的,当时动用全国一盘棋的国有资源支援“两弹一星”、核潜艇等重大工程,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制度优势。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军用与民用各自走向独立发展,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集中优势资源办军工,制度建设已显滞后。
  上海政法学院海权战略与国防政策研究所所长、教授倪乐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政府开始介入私人军火产业。核心技术掌握在私企手中,西方国家政府开始与军工企业签订保密协定,并控制军火生产计划。“由政府派人监管,并规定武器生产数量。”倪乐雄说。另一方面,一些军工企业家也开始进入政府部门任职,由此也带来了严峻的后果。
  二战以后,各国的军工领域的制造商纷纷面向民用,树立市场规则,在释放生产力的同时,通过“军民两用”的技术和产品使全民受惠。
  1994年,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在《军民一体化的潜力评估》研究报告首次提出“军民融合”的概念,要求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形成统一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军队高新技术得以推广应用。美国国防部不支持关键武器系统主承包商间的合并,且主承包商须将所获的合同的2/3-3/4交由分承包商承包。
  美国政府颁布的《最优购买力指导方针》规定,同一项目在采办过程中应存在两家以上的竞争厂商。俄罗斯对于参与竞争者的数量也有相同的规定,并在国防采购中推行竞争谈判机制。
  由于武器装备的特殊属性,不少设备研制生产定向供货独此一家,天然垄断。这也造成许多民企在技术门槛面前难以突破,“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先要从小的来。你如果让吉利、奇瑞去生产装甲车,首先装甲钢材料就达不到标准。”业内人士表示。
  这就需要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让民企从小处做起。
  英国政府让世界最大的国防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其供应链,比如庞巴迪宇航、波音、空客等。日本的军工生产垄断严重,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5家主要军工企业装备订货一度占防卫省订货总额的60%左右。日本防卫省对付垄断的办法大同小异,提高公开招标合同的比例,以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竞争。
  市场终将叩开军工生产的大门,倒逼体制变革。但需要改变既有藩篱,建立市场规则,增强竞争,也正如前述军工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所说,“阵痛和阻力不可避免”。
军工保密认证 军工保密资质认证 军工保密协议 军工保密单位 保密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