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总站 > 标准化认证 >
安全社区评定 如何实现安全社区建设持续改进 发布时间: 2015-10-24 11:08 点击:
安全社区评定 如何实现安全社区建设持续改进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区域。社区主要由5个基本要素组成,即人群、地域、生活及卫生等服务设施、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及行为规范、管理部门。经验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的安全状况是整个国家繁荣和稳定的基础。 安全社区倡导“大安全”的工作理念,其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的优势,通过创建推动安全社区长效机制的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涉及到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
 
  首先,安全社区应该是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其次,社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业、志愿者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促进社区生活、工作环境和质量的提高;最后,安全社区以加强社区全方位的安全预防,减少事故和人员伤害,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为目标。
 
  受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影响,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的安全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发展历史较短,经验积累不足。主要表现在安全社区工作往往只关注安全生产、消防安全、治安安全等一项项分散、独立的安全工作,行政意味较浓,缺乏统一的谋划,更无有效的资源整合网络推进机制。因此,探索安全社区建设的持续改进,对我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持续改进、逐步提高
 
  安全社区建设强调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建立社区内职能部门、各单位和社会组织间有效的工作网络,广泛运用各种资源、采取科学手段,不断降低各类事故和减少人员伤害,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
 
  事故与伤害的监测和评估是安全社区建设的基础。安全社区的持续改进则是为了改进安全总体绩效,持续不断地加强事故与伤害预防工作。遵循持续改进的理念,要不断策划新的安全促进和伤害预防计划与项目,周而复始地开展社区安全情况调查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措施策划。
 
  作为一个长期、持续发展、持续改进的过程,安全社区建设可运用PDCA循环法来指导整体运作,以提高安全社区建设的工作效率。PDCA四个英文字母及其在PDCA循环中所代表的含义为: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这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以便及时更新安全社区建设中的不足之处,达到“持续改进、逐步提高”的目的。
 
  二、结合实际,做到“七有”
 
  要实现安全社区的持续改进,要求每个安全促进项目都要贯彻PDCA的总要求,指导社区实现预防和降低伤害的目标。具体到工作过程中,就需要以《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为纲,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做到“七有”,即:有组织领导和目标计划,有工作制度和建设氛围、有事故与伤害监测网络、有安全诊断及救援体系、有基层满意度调查、有效果评估与纠正措施、有完整安全促进项目档案。
 
  组织领导和目标计划。安全社区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因此,安全社区建设要有明确的组织领导,实现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大力支持的工作格局,统一协调安全社区建设,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安全社区建设要在事故伤害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加大对重点部位、重点地段、重要人群的资金投入,改善安全条件,配置安全设施,开展宣传教育,如目标计划不明确,工作很难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因此,安全社区创建要定期召开安全社区创建例会,及时掌握动态,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对安全社区创建措施绩效进行评估,提出加强或修正方案,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制定明确的计划。
 
  工作制度和建设氛围。安全社区建设体现了先进的社区理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安全生产形势的变化,要推进安全社区长期、有效、持续开展,就需要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安全评价、媒体监督、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法,来不断完善促进社区建设的各项目标措施的落实。将社区建设效果和指标纳入到社会经济指标的考核体系中,同时安排、布置、检查、评比, 以此激励安全社区建设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安全社区建设贯彻了公共参与、公共受益的原则,要大力营造建设氛围,以此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同时帮助提升本地区的社会形象,以提高本地区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事故与伤害监测网络。安全社区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程,创建中最核心的是建立健全伤害监测,实时的进行伤害数据评估,才能够及时对干预项目查漏纠差,形成长效机制,有条不紊、持续不断的向前推进。借助跨界组织,定期收集交通、火灾、工伤、治安等部门的事故数据和医院的伤害监测数据。按照监测数据的变化,建立并保持事故与伤害监测、风险辨识及其评价制度。形成科学高效的事故与伤害的监测、风险辨识及其评价体系,从而确保伤害监测的全面、及时、科学和有效开展。
 
  安全诊断及救援体系。社区安全涉及到社区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所在地的公安、消防、质监、教育、卫生等众多部门都与安全社区创建息息相关。因此,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运用不同方式,采取上网备案、签到等手段,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跨部门合作组织网络。同时借助政府局域网、互联网等渠道,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对安全生产、安全社区创建等实施项目进行网上备案、诊断等。积极倡导“危害可识别,风险可防控,应急可准备,事故可预防”的风险理念,建立健全地方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事故预案和处置程序,成立由多部门人员参与的应急救援队伍,并定期不定期开展预案演练,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基层满意度调查。公众既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又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主体。安全社区建立和保持的过程,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是安全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安全社区建设要通过不断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等形式,开展民情调查、危险源调查、事故伤害调查,社区安全情况调查等活动,全面摸清基础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对辖区安全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评估,形成了一批服务居民群众、增进社区和谐的品牌服务项目,同时激发公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为确保“安全社区”的持续推进,提供科学依据。
 
  效果评估与纠正措施。对于安全社区的确认及评定的级别,目前大致分为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3个等级。不论是哪一级别,安全社区的确认和评定,始终是以社区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为此,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可以切实保障跨界组织持续地推进社区安全。社区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级岗位安全责任制、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评价等各项管理制度。
 
  安全促进项目档案。采取“工作痕迹法”,长期、定期、制度化地对安全社区创建及项目促进工作进行记录、整理和归档,为今后的创建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安全社区的评审和复审提供完备的数据资料支持。积极探索建立县级层面的每年复评复查工作办法,出台安全社区检查细则及要求,真正使此项工作每年有检查,每年有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