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认证认可新闻 >
认证机构:美国漂绿榜,离中国并不远 警惕“绿色认证机构” 发布时间: 2013-08-06 18:01 点击:

认证机构:美国漂绿榜,离中国并不远
警惕“绿色认证机构
由美国一家NGO发起的2013年度漂绿榜,将加拿大政府视为漂绿之王,知名企业亚马逊、苹果等均上榜。而从这份榜单看来,消费者的对手已不仅仅是企业,绿色认证机构也成了漂绿帮凶。

加拿大政府,漂绿之最

作为一介普通人,你习惯收到各种诈骗短信,然后顺便嘲笑一下骗子的智商。但当“骗子”是知名品牌,甚至是政府、非营利机构,那么仅凭经验和常识就不够了。

如果你还想做个清醒的消费者,关心自己为“有机”标签多花的钱是否值得,想知道一卷厕纸是否来自被砍伐的热带雨林——那里住着快灭绝的红毛猩猩,在意你最新款的苹果笔记本电脑寿终正寝后的去向,那么,你需要知道“漂绿榜”和“绿色消费指南”。

最近,一家名为绿色生活(The Green Life)的美国NGO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线上投票活动,在由其遴选的“2013年美国十大漂绿榜”的基础上,票选出了年度“漂绿之王”,还向消费者发布了预警性的、以“小心上当”为题的年度漂绿报告。

漂绿(Greenwash),意指企业、政府部门等宣称保护环境,实际上却反其道而行之,实质上是一种虚假的环保宣传。

由加拿大哈珀政府(指由总理哈珀领导的政府)领导的“油砂责任能源开发计划”,因投入巨额资金宣传造势,却以文字游戏回避潜在的环境影响,当选“年度最糟环境欺诈奖”。油砂是一种引发广泛争议的化石能源。从油砂得来的汽油,其碳足迹比传统石油高37%,大量耗水且不易循环使用,开采过程还会产生可能污染地下水的尾矿。

同时登榜的还有亚马逊、苹果等知名品牌。

绿色生活是一家帮助具有环保、健康意识的消费者,选择明智生活方式的NGO。它一边向消费者提供包括购买何种绿色产品之类的生活建议,一边对层出不穷的漂绿手法穷追猛打。

这家美国组织诞生于1990年,在环保思潮由运动式转向日常环保式的背景之下诞生。它相信每一次购买,都是一次针对特定产品的“投票”,购买者手握可持续消费的生杀大权。

绿色生活的协调人Jeff Gang解释道,“漂绿榜”曝光的大多是“熟悉的品牌和公司”,“人们期待看到实质性的改变,而不是广告和漂绿。”漂绿行径又分为赤裸裸的欺骗、夸大其词和背道而驰等类型。

和之前两年发布的报告一样,这份漂绿榜并不试图列出所有最严重的环境违法者,而是挑出那些“承诺与现实反差最强烈”的。因此,那些“懒得假装”的公司和品牌并不包括在内。

隐身认证机构之后 漂绿手段不断翻新

作为国内少有的“漂绿”研究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贸学院副院长杨波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另类的加拿大政府,还有三家非营利机构入选这份漂绿榜,这与中国类似评比中,企业占绝对主流不尽相同。

此前,由五家中国NGO组成的绿色选择联盟,联合其他环保组织曾发起过针对大型零售商和“快时尚”品牌的漂绿评比,以及关联的消费者抗议活动。

这与西方有针对性地监管密切相关。以1992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发布《环保营销声明使用指南》(一般称为“绿色消费指南”)为起点,西方发达国家监控漂绿行为已有二十余年。FTC以“保护美国消费者”为宗旨,指南相当于是消费者与商家浮夸的广告和公关手段博弈的利器。

博弈的结果之一,正是商家的营销方式越来越高明,杨波称之为“漂绿的手法不断翻新”。

“最新的方式是赞助或参与一些环保NGO的活动,摆出‘绿色’的姿态,甚至藏身于行业协会、环保认证机构等非营利组织背后。”

“可持续林业行动”(SFI)正是一例。SFI是确立纸制品环境标准的非营利机构,也是北美最大的森林认证机构。它的认证标志甚至出现在2012年美国总统的就职典礼的宣礼台上。

SFI声称自己“完全独立”。事实上,SFI自己的年报中明确指出,其93%的资金来自伐木业和造纸业,而参与了其最新环保标准制定的21个人中,有16个来自上述两个利益相关行业。

SFI的LOGO又是一处小陷阱。用绿色线条勾勒出的树形标志,与真正独立的认证机构森林管理委员会(FSC)如出一辙。“只有最精明的‘深绿’消费者,才看得出且明白SFI和FSC两家认证机构的差别。”绿色生活年度漂绿报告中引用环境记者Marc Gunther的话说。

另一个例子来自全球快餐巨头麦当劳。1997年,联合利华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成立了海洋管理委员会(MSC),作为渔业的认证机构。2007年起,麦当劳的鱼汉堡中使用的鱼类被MSC认证为“可持续发展品种”。喜欢麦香鱼和鳕鱼堡的消费者可以在汉堡盒子上看到MSC的蓝色认证标志。

但2010年《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展现了另外的事实。鳕鱼年捕捞量高达百万吨的东白令海峡在2005年获得MSC的可持续认证,然而从2004年到2009年,鳕鱼的产卵生物量下降了64%,且没有恢复的确凿证据。

 

从2009年至今,南方周末每年均发布年度漂绿榜,至今已有四期专题。小图为2012年2月16日报道的“2011 年度漂绿榜”。 (南方周末资料图)

国外严厉打击,国内难见监管

国外认证机构成了漂绿大军中的新成员。这一点并不让绿色和平污染与防治项目主任张淼意外:“国内也存在大量的滥用认证。”

2012年绿色和平发现,联合利华的立顿茶产品虽然使用“雨林联盟”的认证,但在生产过程中却违规使用农药。

同时,很多纺织品企业本来只有一个产品通过了Oeko-Tex Standard 100(信心纺织品——纺织品有害物质检测)认证,但在宣传中模糊其词,只说“本企业通过了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

正因如此,FTC的“绿色消费指南”在1992年颁布后又分别做了三次修订,加强了对广告用语和环保营销声明的规范,扩大了打击范围。

“欺骗性的产品宣传和环保声明将会违反《联邦贸易委员会法》中关于禁止不公平竞争行为的规定。”根据该法令,FTC可以叫停产品销售,甚至给予罚款。

但针对中国愈演愈烈的漂绿行径,现有的法律法规却无法做到有效监管。

目前,可以用来规制漂绿行为的有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解铭博士解释说,广告法第四条中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内容”,这一禁止性的规定,是针对企业漂绿所涉及的广告营销最具约束力的规定,但在判断漂绿广告是不是虚假广告时,该条款的规定又过于原则,不具备可操作性。

目前,国家也没有针对漂绿发布任何的标准或指南。“即便有官方的认证和足够充分的信息和数据,但由工商部门主动监督广告是否涉嫌漂绿的虚假宣传,这也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同时,按照广告法三十八条规定,要求广告主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根据消法规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范围不包括商品是否环保,是否由真正的环保企业所生产。此外,漂绿主要是对消费者消费意图的欺骗和误导,并不涉及产品本身的性状。这些都给法律监管造成了莫大的障碍。


认证机构:美国漂绿榜,离中国并不远
警惕“绿色认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