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总站 > IATF16949认证 >
IATF16949认证标准篇之 9.1.1.1 制造过程监视和测量的理解与实施 发布时间: 2022-04-19 14:08 点击:
IATF16949认证标准篇之 9.1.1.1 制造过程监视和测量的理解与实施
9.1.1.1制造过程监视和测量
组织应对所有新的制造(包括装配或排序)过程进行过程研究,以验证过程能力,并为过程控制提供附加的输入,包括有特殊特性的过程。
注:在一些制造过程中,可能无法通过过程能力证实产品的符合性。对于这些过程,可采用替代的方法,如:批次对规范的符合性。
组织应保持由客户零件批准过程所要求的制造过程能力或绩效。组织应验证已实施了过程流程图、PFMEA和控制计划,包括遵守规定的:
a)测量技术;
b)抽样计划;
c)接收准则;
d)计量数据实际测量值和/或试验结果的记录;
e)当不满足接收准则时的反应计划和升级过程。
应记录重要的过程活动,如更换工具或维修机器等,并将其当作形成文件的信息予以保留。
组织应对统计能力不足或不稳定的特性启动已在控制计划中标识,并且经过规范符合性评价的反应计划。这些反应计划应包括适当时对产品的遏制和100%的检验。为确保过程变得稳定且有统计能力,组织应制定并实施一份显示明确进度、时程安排和指派责任的纠正措施计划。当被要求时,此计划应由顾客评审和批准。
组织应保持过程变更生效日期的记录。
制造过程监视和测量包括对新过程的过程研究,还有其过程能力的验证,然后还要在后续的生产中保持预期的、以及被顾客认可/批准的制造过程能力或绩效。既然要保持应有的过程能力或绩效,就需要对制造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要不然怎么保证过程能力和绩效啊?监视是偏重于过程的管控,测量是偏重于对结果的确认。要想保持应有的过程能力或绩效,就需要控制,不控制怎么保持啊?既然要保持和控制,就需要监视和测量,不测量怎么知道是否达到了过程能力或绩效?!
9.1.1.1条款适用于制造过程,对于制造的定义请参见IATF16949的术语定义。因为制造的性质不同,所以在英语中会对应不同的单词。这是英语的表达限制,对咱们中国人理解“制造”的意思没有影响,可以忽略。
制造:制作或加工的过程
---生产原材料;
---生产件或服务件;
---装配,或
---热处理、焊接、涂漆、电镀或其它表面处理服务。
新的制造过程不仅仅是新产品新项目的制造过程,当制造过程发生变更时也需要进行过程研究。结合下文的“组织应保持由客户零件批准过程所要求的制造过程能力或绩效”理解,顾客什么时候对零件进行批准啊?或者说零件批准过程是什么意思?这不就是顾客对供应商的PPAP批准吗。当制造过程发生变更时,一般情况下是不是需要向顾客进行申请?然后进行PPAP提交和批准。制造过程变更后过程能力或绩效可能也会变化,也需要顾客重新批准。另外,这个条款还要求“组织应保持过程变更生效日期的记录”,这也是说明应包含过程变更的情况,所以这个条款中新的制造过程要“合理”地去理解。 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过程研究?研究什么啊?当然是研究影响过程能力的变差(源)啊。在第四版PPAP参考手册的2.2.11.2中这样说到:“初始过程研究:初始过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过程变差,而不仅仅是获得某个精确的指数值。”初始过程研究是在PPAP批准之前,“新过程”是不是也需要顾客进行PPAP批准啊?!即便不需要提交顾客进行PPAP批准,为了进行产品质量管控,也需要研究过程的变差或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
过程能力验证的目的是什么?是用来为控制提供附加的输入。什么是过程控制的附加的输入?转化成通俗的语言就是:依据什么原则采取控制措施啊?控制到什么程度啊?过程能力低就需要更严格的控制,比如全检,或增加防错,所以很多顾客要求CPK小于1.33 就需要严格管控。
对过程研究而言,有时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或以往经验就能分析和证实过程的变差。对于过程能力的计算就不能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了,这点要特别注意。变差是已知的,但是变化是不确定的。有标准,还要确保不偏离标准。理论上没有变化就不会偏离标准,有变化了就进行变化点管理,就能管控风险,所以标准化和变化点管理是确保质量的两个关键。同样的逻辑,过程研究有时可以参考以往数据和经验,但是真实的或实际的过程能力还需要计算或验证。一个过程影响的产品特性可能有多个,有普通特性也有特殊特性,理论上都需要确认过程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仅仅对特殊特性进行检查吗?不一定,很多普通的产品特性也需要进行管控或检查,而过程能力验证是策划控制程度的主要依据,你说普通特性需不需要进行过程能力验证?有人可能会说,这么多产品特性都需要过程能力验证,工作量太大!请仔细想一想,是过程能力验证的工作量大?还是量产后的日常管控或检查的工作量大?如果某个产品的普通特性的过程能力特别高,并且基于过程研究的结果,可能不需要进行日常抽检,或者是可以降低抽检频率,但是没有过程能力验证,怎么采取合适的控制方法或控制程度?!如果不进行过程能力验证,有的检验项目可能不合理,或者是该控制不控制,不该控制的反而控制了,这样的工作量不但更多,还没有相应的作用,这不是资源浪费吗?
对于计量型产品特性,并且能测量出计量型数据,那就计算CPK;如果是计数型的数据,那就采用合格率等方式衡量或评价过程绩效。
零件批准过程可以理解为PPAP批准,有的顾客没有PPAP这种形式,但是会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检验和试验的数据单,也是相同的目的。PPAP就是为了确认供应商的质量和产能或交付能力,以规避量产后的质量和交付风险。
这也是标准的特点,站在顾客角度或立场制定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不仅仅是满足顾客所要求的制造过程能力或绩效,还要满足公司经营的需求,甚至有时公司的要求比顾客还高。
9.1.1.1 条款的“制造过程监视和测量”承接的是8.3.5.2 条款的“制造过程设计输出”的“过程批准的接受准则”。在项目策划和开发时,都会有预期的制造过程能力或绩效,比如产品的合格率,报废率等,因为这些影响到产品的成本和利润。CPK本质上也是衡量可能的风险或概率,即CPK数值能对应超出规格的概率。
在实际工作中,不但要从设计上确保过程的能力和绩效,还要在项目移交后维持和提升过程的能力和绩效。维持被批准的过程能力和绩效,就是将策划的内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过程策划的结果主要体现在过程流程图、PFMEA和控制计划中(请参考工具方法篇的文章,进一步了解这些工具的作用)。如果风险都识别了,该控制的都控制了,控制的程度也合理,当然就能维持被批准的过程能力和绩效了。
验证已实施了过程流程图、PFMEA和控制计划?在实际工作中怎么验证?一说验证就容易想到可以用点检的形式,也可以用审核的形式,但是这样的说法也很狭义,还是用“确保”比较合理,就算不点检不审核,只要能落实就行了啊。如果能确保过程流程图、PFMEA和控制计划之间的承接性,并且能确保控制计划格式和内容的合理性,只落实控制计划的内容就可以,因为控制计划会承接PFMEA,正因如此,所以有的顾客会在量产前的审核时专门确认供应商的PFMEA和控制计划的实际落实情况。验证实施只是要求之一,标准意图还包括要确保持续实施PFMEA和控制计划,也就是验证PFMEA和控制计划的实施的有效性后,还要继续保持PFMEA和控制计划的有效实施,所以2009版16949的8.2.3.1用的是“确保”,对应英文单词“ensure”,而2016版16949用的是验证(verify),所以需要有验证数据,由此2016版16949比2009版16949增加了d)条款“计量数据实际测量值和/或试验结果的记录”的内容,能测量和试验的都要有实际检测数据,这是很严谨的要求,因为用的是“计量数据”,这要特别注意。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一般情况下,测量技术(包括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等)、抽样计划、接受准则、当不满足接收准则时的反应计划和升级过程等这些内容,都是控制计划中的内容。接受准则指的是控制要求,比如控制计划中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的管控规格,通俗点说就是管控的标准是什么,控制在什么范围之内,要满足什么基准或要求,可以用来区分正常和异常,所以不满足接收准则时要启动反应计划。
2016版16949标准之9.1.1.1的e)条款“当不满足接收准则时的反应计划和升级过程”相比2009版16949增加了“升级过程”,这是对标准的完善,因为有时按控制计划的反应计划处置可能也无法解决问题,所以可能需要“升级过程”。从表面上看,从局部看这很严谨,其实从宏观角度来看,似乎也没必要,因为升级过程是一个通用的“管理过程”或管理要求,适用于各个活动或过程。但是基于重要的事情可以或需要强调和重复的原则,这个“升级过程”还是应该增加的。比如2016版16949的4.4.1.2 产品安全的h)条款:“包括最高管理者在内的,明确的职责,升级过程和信息流的定义,以及顾客通知”,也强调“升级过程”,因为要确保产品安全相关的问题和信息能传递到最高管理者,以维护顾客的利益。
在应用SPC时要记录“变化点”,用来进行追溯和异常分析,对于制造过程监视和测量来讲,它们是一个逻辑。如果变化点没有记录,不利于问题分析和追溯,是制程管控很重要的内容,所以放在“制造过程监视和测量”这个条款也算合理。这个“变化点”要形成文件,这也是对2009版标准的补充和完善,让标准更严谨,因为只有形成文件形式的记录,才能有利于追溯。
在2009版16949标准中说:“组织应对不稳定和能力不足的特性启动控制计划中的反应计划”这样的翻译比较合理,但是按照2016版的翻译就很难理解(或者说翻译得不太合适),意图其实是一样的。启动反应计划的前提是有明确的“接受准则”,稳定是什么状态?怎么定义?能力应该是什么水平?把这些条件明确后才有可操作性。关于控制计划中反应计划的说明,请参考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中的“工具方法篇”关于控制计划的文章。本文为“质量管理之行”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质量管理之行”。
为确保过程变得稳定且有统计能力,表示要确保过程“受控”并尽量消除过程的特殊原因。识别和分析过程变差是过程研究的目的,一般需要通过统计分析,有时还会用“统计受控状态”形容稳定状态或正常状态,所以在IATF的ISO/TS16949:2002指南中,对8.5.1.2“制造过程改进”条款的补充解释说:“见上述8.1.1”,因为8.1.1的条款是“统计工具的确定”。
从IATF的ISO/TS16949:2002指南中可以看出,制造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是验证过程的稳定性和能力,满足初始零件批准要求,并测量或确定是否达到了改进的等级。从基本逻辑来说,测量是为了控制和改进。
IATF的ISO/TS16949:2002指南中说8.5.1.2条款的备注中已经“澄清”了“纠正措施不是持续改进”。2009版16949的8.5.1.2条款的备注2的内容,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制造过程有能力且稳定,还能满足顾客要求,在此基础上的改进才是持续改进。在2016版16949的10.3.1条款中对持续改进进行了更严谨的定义。
10.3.1组织的持续改进
组织应有一个形成文件的持续改进过程。组织在本过程中包括以下内容:
a)对所采的方法、目标、有效性和形成文件的信息的识别;
b)一个制造过程改进行动计划,重点放在减少过程变差和浪费;
c)风险分析(例如FMEA);
注:持续改进是当过程有统计能力且稳定,或者当产品特性为可预测且满足顾客要求时实施的。
结合9.1.1.1和10.3.1条款去理解,就是研究影响过程能力的变差(源),然后(通过10.3.1条款)去改进变差。这不就是条款之间的相互作用吗!通过条款之间的相互关系去理解标准是不是更符合实际工作?是不是更有意思?是不是更能体现过程方法的重要性!
中國中鴻實業有限公司旗下:中鸿认证服务 www.cnqr.org
1998年至今 ISO认证/企业资质服务 直办非中介 全国接单 远程或就近安排审核
1.年薪10-35万:诚聘专兼职审核员(全国/符合条件可免费定向培养);诚聘专职咨询老师/专职市场专员;
2.全国诚招ISO认证代理人(个人级/企业级),转发信息即佣金,免费培训;
3.本年度ISO内审员免费培训开始了,每月免费名额有限,从速预计。